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采言的蝴蝶




課堂上,我很少畫圖示範給小孩看,因為我一直認為這樣的行為只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嘗試創造的機會。如果每個孩子的蝴蝶、老虎、花朵…都像穿制服般的長的一模一樣,美術活動裡培養自性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了。

看到采言這隻獨一無二的蝴蝶,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從來就沒有見過這樣的蝴蝶,雖然采言後來又改說這是一架火箭,則是更令人讚嘆孩子的想像力真是無遠弗界!這樣珍貴的內在資產,用心體驗的大人們請小心珍存。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佑佑和詠約的故事畫




上週四的第二堂課,
只來了佑佑和詠約兩個小朋友。
兩個小男孩似乎特別有默契,
各自設計完自己的飛輪盤和風車後,
就無預期的開始了這張合作的故事畫,
故事內容天馬行空,非常精彩,
為了說明給我們這些大人聽,
還特地標示了數字和箭頭,
真是貼心啊!

故事內容如下:

1.丸子老師是紅色的火,佑佑和詠約是兩股藍色的大水。
2.丸子老師被水澆滅,變成一股煙。
3.這股煙往天空竄,飛到外太空。
4.變成外星人,又變成天空最亮的一顆星。
5.然後被抓進監獄裡。
6.在山上的。
7.然後又跑到詠約的漩渦裡,變成一朵花。
8.被藏在漩渦底下的大怪獸吃掉了!
9.這就是丸子老師消滅圖。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放手,讓孩子生命更豐富!


和媽媽們分享一篇好文章,希望有助於親子間更好的互動:)

演講者:林覺隆 整 理:黃瓊文

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什麼是不能放手的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我們要漸漸地放手,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與成長;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像血溶於水,是一輩子都無法切割的,而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教導也是無法放手的。

以前有某位立法委員,他的小孩子犯下持槍綁架案,震驚當時的社會,這位立委在報上刊登聲明:「多年來我因為忙於公務,對孩子疏於管教,在此向社會大眾致歉;從此以後我和兒子切段父子的關係」請問,當他聲明脫離父子關係時,是否從此就和孩子沒有任何的關連?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是你說要斷就可以斷的。況且,他應該切段的是永不停止的應酬,和想再選立委的念頭,而不是切斷他和孩子的親情。追逐名利常常使人選錯了方向,不知道該捨棄的是什麼,不能輕言放棄的又是什麼?

為什麼那麼困難放手

我們害怕放手,因為放手之後有一些後果要收拾。孩子小的時候會想要幫忙,但經常是越幫越忙,有一次我的孩子說要幫我打蛋,卻打得滿地都是,我們可能會說:你很煩耶,還是我自己來吧!我們為了怕收拾那個殘局,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去學習,尤其當你是個節奏快、重效率的父母時。

有些孩子只要一離開父母,他會感到焦慮不安,我們稱他為焦慮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很容易焦慮,比較不允許別人離開他,因為他的依附關係曾經失落過,所以會有很深的不安全感。有些先生回到家裡,看太太不在家,會很生氣,去到哪裡都希望太太跟他一起去;我曾經也是這個樣子,我太太就說:你不能偶爾自己去看電影嗎?後來我就找我兒子陪我去看,這時換我太太說:你們去看電影,都沒找我一起去,我覺得很失落,我們對家人的依賴有時會讓人很難放手。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單親家庭,帶著孩子改嫁,在新的家庭中,孩子感到很不快樂,媽媽不斷的彌補孩子,這個孩子不但不知道感恩,還一直活在〝恨〞裡面,認為他的不快樂都是媽媽改嫁造成的,他常用自殺來控制媽媽對他的愛。父母親有時為了彌補孩子,過度的溺愛而不敢深入管教,沒有表達應有的立場,使得放手變得很困難。

我弟弟小時候常被父親打,媽媽為了彌補,非常溺愛他,弟弟長大後生意上一發生問題,都是家人幫忙解決。有一次他要去服一天的國民役,臨走前,還要媽媽幫他籌錢。那次我終於鐵了心,奉勸媽媽,如果她不想:老了還很〝歹命〞的話,千萬別再幫弟弟承擔一切,媽媽說:你這個哥哥怎麼這麼狠心!但又抱怨弟弟不守信用,常借錢不還,媽媽處於矛盾之中,後來終於決定放手。弟弟回來後罵我和媽媽很殘忍,他這樣的指責好像是我們很不應該,但是是誰讓他跳票的?他跳票卻要我們去借錢讓他來還債,是他不對還是我們不對?
有時我們為了挽回親人的偏差行為,那種不理性的愛是很難理解的;我們希望用愛來挽回對方,再給他一次機會,讓他知道我們沒有放棄他,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放手。

為什麼我們必需要放手

我輔導過一對夫妻,先生因經營不善而信用破產,都由太太出面借錢,借錢的過程中常要看別人的臉色 .請問是誰讓公司倒閉的?是先生!但是是誰在看別人的臉色?借錢的責任將由誰來承擔?我們經常害怕親人無法承擔,一再地幫他,其實那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我並非要你與家人撇清關係,但是記得對家人的愛是要有界限的,否則你會有收拾不完的後果。我們為什麼必需放手,有幾個很重要的理由。

l.放手才是真正的愛他

當我媽媽開始放手之後,她的晚年過得很好,不用擔心孩子的負債問題,媽媽一放手,弟弟就變得比較節制,家人不放手,他就沒有機會去啟動自我負責的那個部分。

管教的意義是訓練孩子將來自己有生活的能力,所必需採取的一些手段;你必須訓練他,將來即使你不在他身邊,他一樣可以過得很好,這樣的愛才能久遠。當他必需承擔自己,卻又希望你伸出手來時,你最好不要馬上去幫忙,他可能會覺得你很殘酷,但無論如何你都要忍住,他才能學會對挫折的忍受力,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這樣的學習是必要的。

生命線有一次辦青少年成長營,輔導長告訴我,有一個孩子不吃便當,想吃漢堡,他告訴那個孩子:這裡每個人都吃便當,沒有漢堡,那個孩子要求輔導員幫他買,輔導員不肯,他躺在地上打滾,我問輔導員:後來你如何處理?他回答:我拗不過他,只好去幫他買了!我奉勸各位家長如果遇到這種狀況,你要忍住,讓他繼續〝滾〞,直到他不再耍脾氣為止,設定界限就在這裡。

2.為了自己要懂得放手

我們為什麼放手?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自己,聖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如果你好好管教子女,晚年必得安息!

我有一個學生她已經四十歲了,媽媽還經常唸她鍋子沒洗乾淨,請問這樣的媽媽晚年能不能〝安息〞?女兒都已經四十歲了,你還在擔心她的鍋子沒洗乾淨?這突顯出幾個意義,第一:這代表你的教育失敗,教了這麼久她還是沒把鍋子洗乾淨,再來就是你對別人的能力沒有信心,你要相信一個四十歲的的人是有能力把鍋子洗乾淨的,第三:你要放手,不要太介入一個已經長大成人孩子的生活。她要用什麼樣的鍋子煮東西,那是她的事,無須為她操心。

我相信一個人可以透過學習把任何事做好,即使是老人家也一樣。我媽媽不識字,去哪裡都要子女陪。有一次為了讓媽媽學習自己坐車,我告訴她我很累,不能開車載她去長庚醫院,她一聽很生氣,靠著自己的詢問,坐公車去了長庚,回來後抱怨我不關心她。但是嘗試幾次之後她告訴我:自己去醫院其實沒有那麼困難。(註: 這個觀點存疑)

我並不是要大家對父母殘忍,而是要讓她感覺到,她自己還有能力去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媽媽以前非常依賴孩子,現在假日一到,她會跟我們說聲再見,騎著腳踏車,去找朋友喝下午茶。如果父母把所有的快樂都建築在你身上,表面上看起來你很孝順,其實你是在折磨他,因為你不可能無時無刻都陪著他,尤其是當你有了家庭後,那時他會感到更失落。其實他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當你沒空陪他時,他不會用生氣來控制親子的關係。

當一個人有能力去解決他自己的問題時,他的自我價值感會比較高。媽媽擺脫了對子女的依賴後,恢復了對自己的信心,她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充實、快樂許多,有時她還會去開導別人,我常笑稱她輔導的個案比我還多。有一次我們請一個心理劇專家來上課,媽媽不但和老師互動最好,課程結束時,她站在眾多輔導界學員前分享她的心情,她本來是很內向的,現在她慢慢地活化、逐漸活出自我。

我蠻鼓勵婦女朋友們,不要一頭栽進先生與孩子的世界,就出不來了,要去發掘並培養妳的興趣,否則等孩子大了,面對晚年時你會很痛苦,到時候你要放手和孩子說再見,會更加困難。我們不能放手,是因為我們不能實現自我,把自己的需要依附在他人身上,所以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你要放手。

3.為了避免關係窒息

親人之間的關係適度親密,會覺得很溫馨,但過度緊密會讓人感到窒息。這時候要有人先放手,那種窒息感的消失會讓人感到輕鬆自在。
有時候爸爸要學會鬆手,讓媽媽來管教孩子,有時候媽媽要放手,讓孩子和爸爸用他們的方式相處,有時候父母表面上鬆手了,但還是操控著一切,沒有真正的放手。孩子也要放開手,讓爸媽能單獨在一起,他們的婚姻才能繼續。我們看到許多夫妻年輕時為事業、家庭打拼,沒有時間培養感情,等到孩子都大了,便開始吵架,使得孩子無法放手去做自己的事。父母在缺乏溝通多年後,他們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包括爭吵,來重新建立彼此親密的關係,這時候孩子也要懂得放手,讓父母處理他們之間的問題。

4.放手是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孩子將來要獨自面對人生,他有他該負的責任,我們要學習放手讓他自己去承擔。
我的孩子以前常丟公車票,我和他討論了許多方法,但仍無法遏止他把公車票遺失,後來我想出一個方法,只要他再把公車票丟了,就從他零用錢中扣掉。他變得非常小心謹慎,衣服要洗以前,一定先看看車票有沒有在裡面,從此我也比較輕鬆,不用老是替他擔心車票遺失的問題。

孩子上課遲到、或功課沒做好卻一直在看電視,做父母的都會很緊張,一直在一旁催促,因為擔心孩子將要承擔的後果。有時父母接到孩子從學校打來的電話,說他忘了帶東西,要你趕快送去,否則老師會處罰,這時你會怎麼辦?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趕快送去。有位家長說他不會幫孩子送,因為只要孩子忘了帶東西,每次都幫他送去的話,他不會記住,自己忘了帶東西所帶來的後果,為了讓孩子對自己有責任感,他寧可讓孩子被老師處罰,幾次以後,孩子就不敢再犯了。

這個家長顯然是明智的,因為當你替他把東西送到學校時,你已經進入了因果律,管教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界限就是;你要讓他為自己所種下的因,去承擔那個果,否則他將永遠學不會對自己負責。

怎樣放手

我們都知道應該要放手,但如何才能真正的放手?

1.我們要承認自己有限

我記得剛結婚不久,我和太太一起去散步,沒帶媽媽去,媽媽覺得很難過,哭了三個小時;我不是有意讓她傷心,但是當我在經營我的婚姻時,難免會忽略了媽媽。我發現我要擁有良好的婚姻,又不讓她感到失落,我實在是很有限。我儘量讓她由哭三個小時,慢慢變成只哭一小時,到後來我們小家庭可以單獨去旅行,她可以選擇跟我們去,也可以選擇做自己的事。

我們不是上帝,所以很有限,千萬不要想成為別人的上帝,把所有的事都往自己身上攬。如果你是公司的主管,你要懂得放手栽培一些人,並把事情交託給他,不要什麼事都自己來,因為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後來我經常為媽媽禱告,希望上帝成為她的上帝,當我感到有限時,我會放手讓她自己去尋求上帝的安慰。

2.即使帶著害怕也要鬆手

我有一個個案,常鬧自殺,有一天,他事先沒跟我約,就臨時打電話要和我談,我表明有事,問他可不可以另外約個時間再談,他堅持要當天談,我找別的義工和他談,他不但不肯,並且說;如果今天不和他談,他會自殺,叫我明天看報. 根據我對他諮商的經驗裡,我觀察到他常會用自殺來控制關係,讓對方覺得他的自殺是因你而起,我對他說:對不起!我有我的困難,無法配合你的要求,你要懂得尊重。當我們開始尊重自己的需要時,我們才會允許別人也有他的需要;我們允許別人說〝不〞時,我們才有能力對別人不合理的期待說〝不〞。

如果我今天沒跟他談,他明天自殺了,難道是我的錯嗎?他要面對的是自己的問題,要學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當我決定拒絕他,挑戰他的威脅,要不要冒點險?當然要!當你設定好界限,即使是帶著害怕,你也要鬆手,因為不可能在沒有任何的擔心與害怕下才放手,放手是需要帶有一點勇氣的。

為什麼害怕放手,因為在放手的過程中,要面對一些不好的反應,我們害怕那個不愉快的感覺。譬如說:我帶太太去散步,沒帶媽媽去,媽媽很難過,我要面對的是媽媽的眼淚和抱怨。但是我和太太去散步,並沒有要傷害媽媽的意思,因此我們要建立一種〝沒有羞愧感的離開〞。有時我們雖然放手了,但內心在自我控訴,而顯得不平靜,因為我們心理上有不健康的羞愧感。

我有一個學生,鄰居常把小孩託她看管,跑出去逛街,後來變成了一種習慣。她覺得生活受干擾,卻不好意思拒絕,上課時她問我:該如何拒絕,而不會讓她感到難過?我說:你應該讓她難過,你並沒有義務幫她帶孩子,因為那是她的責任;要學習不要害怕面對別人的難過,只要你沒有要傷害她的意思。

3.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學習放手

餵嬰兒吃奶時,你會發現他把手伸過來想握住奶瓶;你可以試著鬆手,剛開始時他會握不穩,慢慢地,他就可以自己握住奶瓶了,這就是你要準備放手的時候了!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要不停地嘗試放手,尤其到了國中,有許多事是他可以自己做的,不要幫他把生活上的每一件事,都打理得好好的。孩子吃完飯,把碗筷擺在桌上,你千萬不可以幫他收了、甚至洗了,要〝溫柔而堅定〞地說:請你把碗筷收去洗!許多的媽媽都是一邊罵一邊收,這樣等於是告訴他〝你要長大,但我不允許你長大〞這叫做雙重訊息,如果你是真的希望孩子長大,一定要放手讓他自己做。

如果孩子輪到洗碗,他卻告訴你:我累了!我想睡覺;你千萬別說:你讀書很辛苦,去睡吧!而是給他兩個選擇,你要洗完碗盤再睡,還是明天一大早起來洗?如果他選擇明天洗,請他把鬧鐘調好擺在他自己的床頭,而不是由你負責叫他起床。一大早鬧鐘叫了,他卻賴床不肯起來,你要忍住不要去叫他起床,讓鬧鐘一直響到他起床為止。

這樣看起來似乎有一點嚴苛,但是你要學習放手,因為你是在幫助他自立。剛開時你會發現有些艱難,他可能會擺給個臭臉給你看,你一定要堅持,漸漸地你會發現,他開始學會對自己負責。

4.看重自我實現與需求

我們要學習愛自己,重視自我的需求,這樣我們才可以坦然地放手,追求自我的實現。

有一位輔導界的朋友,她兒子和媳婦想到美國進修,希望她辭去工作到美國幫忙他們照顧孩子,她期待兒女有所成就,但她也很喜歡目前的工作,而且擔心幾年後回國,不一定能回到原來的崗位,她雖然覺得有些為難,後來她還是決定不跟兒子去美國。我很佩服她的抉擇,她不需要為了替孩子承擔責任,而放棄自己的需求。
父母把我們養大,他們已經盡了該盡的義務,照顧孩子本來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如果他們肯幫我們照顧孩子,我們要懂得感恩,不要覺得理所當然,她有權利選擇要不要幫你帶小孩。

5.允許孩子嘗試及失敗

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
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外國傳教士和一群年輕人去傳教,回來時有個年輕人說:走這條路比較近,另一個說:走那條比較快,還有一個很堅持地說:不,應該是這條才對! 結果他們就在那些路繞來繞去,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找到正確的路,而這條路傳教士已經走過無數次,卻從頭到尾都沒有講過一句話。他允許孩子去探索那個過程,我覺得他實在很了不起。

我有個朋友,兒子考上清華大學,兒子告訴他,他想先當完兵再回來唸書,朋友和孩子談完後,還是尊重孩子的決定,畢竟是孩子要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尊重孩子的決定。即使小到買鞋子這種事,你也要尊重他的選擇,你可以給他意見,但最後的決定還是在他自己,因為鞋子是穿在他的腳上,他的感覺最重要。

6.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和〝需要〞。

什麼是〝需要〞?就是沒有這樣東西,會嚴重影響他的生活,活不下去,像衣服、食物……這些我們應該給他。什麼是〝想要〞?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學生人手一隻大哥大,車站、捷運. 隨時講個不停,好像打電話不用錢似的。請問一個國中生需不需要大哥大?有些家長會說:沒有大哥大比較不好聯絡,難道與孩子連絡只能靠大哥大嗎?

一個犯罪心理學家說:有一種人偷竊不是因為匱乏,而是已經擁有很多;父母經常立即滿足他的需求,養成他看到什麼東西馬上就要的習慣,他無法延遲滿足,當一切來的太容易時,他只想尋求一種刺激感。
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我們要欣賞「放手」的價值

放手有什麼價值?放手的價值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

台灣清泉部落有位神父叫丁松青,為了把原住民文化透過藝術來呈現,他回西班牙學藝術課程,課業完成後,他捨不得離開故鄉和媽媽,媽媽也捨不得他,但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台灣清泉,有許多原住民更需要他,最後他還是決定捨棄小愛,帶著媽媽的祝福,回到台灣繼續服務。有時候放手會比你把他留在身旁更具有價值,你要祝福他,讓他帶著你的愛去成就更多的愛。

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年輕時差點就結婚了,當時男友要求結婚後要回美國,但她對台灣有份特殊的情感,沒有答應男友。有一年,她以前的男友來台灣演講,她坐在下面聽講,男友的太太坐在他身旁,她一時觸景傷情,跑到洗手間哭,她想:當時若答應跟男友回美國,那個位子上坐的人應該是她,她依然眷念那段感情,可見當年她做了多麼困難的抉擇,有時候為了愛更多的人,必需放手捨棄愛情。

我們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我們也要對父母放手,因為即使是老人家也有無限的潛力。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心中的寶石





我一直認為,兒童美術的學習過程絕對比結果來的重要!對小小孩來說尤其是如此。小小孩的學習過程、生活中的細節樣貌,都是充滿養分的種子,這種子深深的埋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裡,等待時機發芽成熟。而這個過程是需要小小孩、老師和父母的超強信心和耐心。而且欣賞小小孩的作品,絕對不能只是看結果畫出來的東西,如果只是這樣,那小小孩心中的那塊寶藏將永遠無法被發現,這是相當可惜的事呢。

就如這張圖,如果只是看結果,我想是說不出什麼大概來吧!但這張圖裡,卻是蘊含著很珍貴的生活經驗在裡面呢!

告訴大家,這可是一顆寶石喔,記得那堂課要傳達的主題是「點」,剛好那天佑佑來上課之前,和媽媽參觀了巷口的寶石店,我想寶石加上燈光的照射,依不同平面折射出來的色彩一定深深吸引了佑佑,所以很想把它畫下來。這顆寶石蘊含了佑佑的嶄新經驗和跟媽媽一起逛寶石店時愉快的時光。

我想這就是美術活動的真義吧,是一種表達生活或內心情感的工具,它可以讓自己和內心對話,也可以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我相信小小孩若能藉由玩美術來宣洩和平衡自己的心情,在面對將來更多外在社會的挑戰時,將會更有能力來處理自己的情緒。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塗鴉萬歲】畢卡索也大吃一驚!









「繪畫的事我不懂」
「繪畫的事,我壓根兒…..。」這樣說的媽媽似乎很多。

兒童畫,其大小不成比例,或奇奇怪怪的臉等很多不合情理的,「我們家的孩子,畫出這樣的畫,真是傷腦筋。」這樣感到失望的人也不會沒有的吧。

那麼,如果說:小孩子的畫和畢卡索的畫一樣;畢卡所的畫和小孩子的畫是一樣的,那又如何呢?畢卡索的確是模仿了兒童話沒錯。倘若說模仿不好聽,那麼可以說,他從兒童畫中獲得了暗示。

畢卡索是二十世紀重量級的畫家,也是了不起的天才。年輕時候,他規規矩矩的畫出了很卓越的寫實性的畫。「藍色時代」、「粉紅色時代」等,都有能搖撼人心、意味深遠的傑作。

這樣的一個畢卡索,不久開始畫豈不被一切法則所束縛的自由的畫來。他將非洲原住民的樸素表現,或從兒童畫那裡受到的刺激,以他一流的意象接連不斷的做成畫。

不亞於畢卡索的兒童畫魅力
請看圖一:左邊是畢卡索在陶瓷上作畫的、在羅馬神話中出現的半人半獸的神—牧神的臉。右邊是五歲男孩所畫的臉。畫中所表現的樂觀、有力並不亞於畢卡索。這樣的畫之所以博得人們的支持,誇大一點來說,還不是面對窮途末路的科學文明,我們在心中都有想要回歸人性的慾望使然的嗎?

畫家和兒童的畫
讓我們就大人的畫,稍許再討論一下吧!
圖二是瑞士著名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作品。

克利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半之間,著實畫了許多獨特的畫。創作了充滿著夢幻與幽默的、各式各樣實驗性質的作品,而在他的畫中,洋溢著或可說是童心的;極似孩童的天真爛漫的情感。

克利一定是從兒童畫中學到了很多事情,就如同前述之畢卡索。

從兒童畫中學習
圖三的右邊:是現代美國黑人業餘畫家的作品。他畫了很多自學而來的奇特又快樂的畫。

這幅自畫像,手腳從臉部長出,與兩三歲兒童所畫之「頭足人」的表現一模一樣。一個大人,還能畫出這麼有趣的畫,那是非常令人嚮往的事。

圖三左邊這一幅,是法國畫家—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 1901~1985)的作品。雖然提了一個難解的畫題,但那是想表現人類內在的情懷。據說他也是從兒童畫中獲得了很多東西。

或許可以說,這些畫家們是從兒童畫中發現其藝術性的吧!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塗鴉萬歲】塗鴉也有藝術性


塗鴉,是一種完全沒有想畫的好看、想博得他人讚賞、想留傳後世,像這種功利的野心的畫。塗鴉只是想畫就畫,愛怎麼畫就怎麼畫,沒有特別的目的。這才具有某種愉悅我們的東西吧!

當然,具有政治目的的塗鴉是另當別論了! ----熊本高工

【塗鴉萬歲】原始美術與兒童畫




原始繪畫與兒童畫的表現非常相似。

例如:將必要的事物直接了當的畫出來,表現極為主觀、技巧不熟練、材料很粗糙等,它們的共同點很多。

到了二十世紀,這些原始美術及在各地方的民族藝術的藝術性才被重新評估。或許人們在這些與科學文明相對筆的文化中,發現了跟大自然生活過來的先民,他們的認知和溫和安詳吧!今天,在歐美盛行著率性的質樸(naïve)美術。

質樸美術產生自起始於安利‧盧梭(Henri Rousseau)的樸素派,然而其源流卻是遠古原始未開化的美術。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塗鴉萬歲】塗鴉萬歲


「兒童是天才、塗鴉萬歲」 / 熊本高工

小健,一個三歲三個月大的孩子。正值調皮搗蛋的年紀,一刻都不能靜靜的待著。他最愛玩水,帶他到附近的公園去,就找一個水窪把鞋子連同褲子都沾滿泥漿。

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小健實在可愛極了。

然而,這個象徵了生龍活虎的小健,對他的媽媽來說,就不是可愛能將就了事的。她是二十四小時都得應付這個不聽畫的小搗蛋,所以想必是很夠瞧的啦!

當然,這對所有的媽媽都是同樣的道理,養育孩子確實是一樁大事兒。

且說,這個小健,繪畫方面卻是完全不行。帶他到畫室來,給他畫紙和蠟筆,也只是畫一點像塗鴉那樣的東西,然後馬上就不幹了。

「再畫多一點看看。」
我這樣說,他就在地板上或餐桌上用蠟筆畫線,畫的到處髒兮兮的。

若從發展階段來說,他好像慢了很多,對於研究兒童畫已有五十年經歷的我來說,這可是有點兒傷腦筋哩!小健的爸爸—就是我的長子,從小就喜歡畫畫,他畫的很多。從一歲到七歲的速寫簿,留下來的就有二十多冊。我自己也愛畫畫,所以一直以為第三代的小健也會愛畫畫,但是到現在,一點徵兆也沒有。

不過,雖然如此,我也絕不會擔心。兒童的成長並非一樣,個人的差異很大。總有一天小健也會喜歡畫畫的。心裡想:一邊要耐心等待,一邊必需給他更多畫畫的機會。

不急、不燥,悠然自得
想必媽媽們,因育兒問題而在心身兩方面都非常的辛勞。
在今天這般競爭的社會裡,要更操心的事可能一大堆吧!然而,再怎麼著急,小孩是不會突然成長的。人類跟動物一樣,要花時間在發展上一步一步往前進。植物也一樣,用促成法栽培的植物,很少有內容充實的。

兒童是天才
所有的孩子都總有個長處。好動的、喜歡思考的、能跟大夥兒和睦相處的、獨自慢慢對付事情的、靈巧的、笨拙的….,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個性。這種個性正是天賦的才能。因而,也可說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哩!
在繪畫方面,也有愛畫畫的、不愛畫畫的、很早就懂得畫畫的、畫的強有力的、表現的溫柔的,真是形形色色。給孩子們畫畫,並非為了讓他們成為畫家。對兒童來說,那孩子畫的畫是說故事,也是自我表現。我們可從兒童的畫中,解讀關於那孩子的種種事情。
理解孩子們的畫,幫助他成長,就是大人的任務。


從「塗鴉」開始
且說,這些天才們的畫是從塗鴉開始的。莫名其妙亂塗的亂畫的線描,對大人而言,看來似乎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可是,這塗鴉,正是其他動物從未有過的,人類特有的文化的開始。
其實,從遠古以前,孩子們就在砂上或地面上做這樣的塗鴉,但卻沒人認定他的價值。從十九世紀的中葉左右起,奧地利的弗朗茲‧齊澤克這位畫家,在公寓前面的牆壁上看見小孩子們在塗鴉,他看到他們那種自由而無拘束的畫,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兒童畫。

在這以前的圖畫教育,則是:由七歲開始練習拉直線,再進到畫曲線,而後要正確描繪東西的形狀,被當作這樣的一種技術在施行。齊澤克創設了繪畫學校,指導孩子們盡情發展自由的表現。

佛朗玆‧齊澤克(後世尊稱他為兒童美術教育之先趨),於維也納工藝學校首先創辦「兒童美術教室」,招收四歲到十四歲的男女小朋友五十多人,實施自由想像畫的革新教學。後來,他把教學的成果在歐洲、美國和加拿大各地展出而造成大轟動。

齊澤克老師的美術教育主張是:適應各個兒童心理發展及各自的創造能力。他的這個教學理念,後來被世界各國的兒童美術教師們所認同和推廣。

【塗鴉萬歲】從塗鴉起跑


兒童的成長不可或缺的塗鴉

塗鴉對大人似乎沒什麼重要的意義。充其量轉變情緒,否則就用來消遣時間而已。
然而,對兒童們而言,塗鴉是了不起的大事!

兒童們在塗鴉中表現自己想像的。
兒童們在塗鴉中表現自己知道的。
兒童們在塗鴉中學習繪畫的方法。
兒童們在塗鴉中和大家夥兒相好。

成長過程少了塗鴉,就好像遺忘了什麼重要的事情。

滿了周歲那時候起,幼兒就開始所謂的亂畫了。對於房間裡那些亂塗亂畫,你也曾經感到困擾過吧?如果可以給他們一個適當的塗鴉場所,給他們一本塗鴉本,讓他們痛快的亂塗一番不是很好嗎?

約瑟夫的院子





約瑟夫的院子 - 關於分享與愛的故事

約瑟夫的院子,除了一堆破銅爛鐵,什麼都沒有!

有一天,街道上有人喊著要買破銅爛鐵。
約瑟夫把院子裡的破銅爛鐵搬出去給他,他給約瑟夫一棵樹苗做為交換。

約瑟夫扳開地上的石板,在土壤上挖了一個洞,把樹苗種下。

經過風吹、日曬、雨淋、覆雪……,樹苗長出了一個小花苞,漸漸的又長成了一朵美麗的花。

約瑟夫好喜歡這朵花,於是將它摘了下來。

誰知道,花朵竟漸漸變醜,枯萎而死。

約瑟夫只好又孤伶伶一個人了。

經過風吹、日曬、雨淋、覆雪……,那棵植物竟然又活了過來!並且又長出美麗的花。

這次約瑟夫不敢再去摘花,因為他知道這樣花朵會枯萎而死。

但是院子裡卻來了好多訪客,有小蟲、有鳥、有貓。

約瑟夫快急瘋了,他怕這些訪客會破壞他的花,於是他用外套將植物遮起來。

結果,花又死了!

約瑟夫覺得自己很不應該,他總是為了愛花而害死了花。

經過風吹、日曬、雨淋、覆雪……,植物越長越大越長越長越大…,而且開滿了許多美麗的花朵。

小蟲、小鳥、小貓也都來到他的院子。

現在,約瑟夫覺得自己好幸福喔!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The Carrot Seed/ story by Ruth Krauss / pictures by Crockett Johnson


這個星期念了這本繪本給小小孩聽,這是一本很簡單很簡單的繪本,非常適合念給孩子聽,果然孩子們好像都很有反應,真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簡單卻深刻的功力。它不只適合小小孩,也很適合大人喔!

The Carrot Seed / story by Ruth Krauss / pictures by Crockett Johnson

故事敘述一位小男孩丟了一棵胡蘿蔔種子到土裡,他想種一棵胡蘿蔔。
但是他的媽媽、爸爸和哥哥都不認為他可以種出胡蘿蔔。
小男孩才不管,他依然每天清除種子附近的雜草。
但是,好像真的都沒什麼動靜耶。
所以他的媽媽、爸爸和哥哥又一次告訴他:這種子真的長不出什麼東西來!
小男孩才不管,他依然每天幫植物澆水。
.....有一天,埋在土壤下的種子好像有了動靜.....
波、波、波.....哇!竟然冒出了一大串的胡蘿蔔葉子!
小男孩成功的種出一棵胡蘿蔔,而且非常得意的把胡蘿蔔推回家了!

唸完這本繪本,會覺得整個人好像更有能量了,而小小孩的眼睛也都為之一亮了呢!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世界宛如一只蛹




欣賞小朋友的塗鴉,總會發現許多驚奇的世界,小朋友總能從自己的塗鴉中,說出許多故事。能夠這樣自在無限的發掘內心寶藏,應該是身為人類最大的幸福了,看著小小孩的快樂自在,是否有些快樂的秘訣,是我們該從小小孩身上學習的!

世界宛如一只蛹 摘自人本『以塗鴉對抗填鴨』/ 藍劍虹 文

一則關於塗鴉的故事

世界或真實其實恰恰宛如一只蛹,
唯有動手塗鴉的「手眼協調」者,
能發覺讓「生活的無限潛在可能性…從其蟄伏狀態中喚起」的秘密:
那是使「真實」成為可蛻變的能力。

希臘神話故事中,有人詢問維納斯關於美的秘密。維納斯的回答只有兩個字:「沈睡。」答案比問題更像個謎。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謎來解謎。聖修柏里在《小王子》中出了道謎,謎面以畫構成。作者在六歲時看過一本描寫原始森林的書,書上說:「蟒蛇不經咀嚼就吞下整隻獵物。吃下之後就再也不動了,以六個月的時間來睡覺消化食物。」看後,作者費了一番功夫畫了他生平第一張畫(如圖一)。他把這張畫拿給大人們看,並問他們是不是被這幅畫嚇到了。但是大人們卻說:「嚇到?人怎麼會被一頂帽子嚇到?」

沒有任何大人理解聖修柏里畫的是一條吞食了一頭大象的蟒蛇。為了解釋,作者又畫了第二張圖(如圖二)。這一來,大人們都懂了,但是換成小孩不懂了:他不懂為什麼「大人從來都不想自己去瞭解事情,而總是要小孩子不斷的、不斷的解釋給他們聽?」這個不解一直持續到作者長大。每當他碰到一個還算聰明的大人時,他便拿這張「在睡覺的蛇」給他看,而不管是誰都會說:「那是一頂帽子。」之後,他就再也不會和那人談原始森林或是星星之類的事,而只和他談「橋牌、高爾夫球、政治和領帶」等等八卦瑣事。聖修柏里的畫謎,與其說是一個測驗,倒不如說是一個質疑:質疑為什麼只能描繪眼睛看的見的,而不能是眼睛看不見的?質疑為什麼藝術作品總是放在觀眾的角度下被批判,而不是從創作者的角度下來考量?聖修柏里的繪畫才能被大人的不解否定掉了,就因為他畫的圖沒有人看的懂。

聖修柏里藉由這個畫謎區分了兩種不同的眼睛,一種是被動的眼睛,如那些大人,他們「從來都不想自己去瞭解事情」,而只要現成的解釋;另一種是主動的眼睛,那是屬於創作者的眼睛:主動搜尋「前所未見」,並建構、創造眼前的事物。如哲學家卡希勒所說:「為了思考、欣賞藝術作品,觀眾必需以自己的方式來創造這一藝術作品。我們若不能在某種程度上重複或重新建構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那我們就不能對它有所理解或感受。

在主動的眼睛那裡,創作與觀看是同一件事。相反地,被動的眼睛,是盲的,如小王子所說的:「人的眼睛是盲的,他必需用心來看。」被動的眼睛是一個只想舒舒服服消費創作者苦心經營的成果,而不願花一絲心思去進行想像的「不事生產」的純消費者。在那裡,觀看和創作的聯繫被徹底切斷了,而任何審美活動也不可能發生了。

聖修柏里的畫其實也是一個邀請:邀請觀看者主動的介入,去創作出眼前的圖像,就如同畫家克利所說:「使不可見的成為可見的。」,「看不見的」,意指著無限潛在的可能性,如卡西勒:「它默默的等待著從蟄伏狀態中被喚起而進入意識的明亮而強烈的光照中」,這即是美的誕生。這過程就如同毛毛蟲從蛹中沈睡醒來,蛻變成蝴蝶這一美的象徵過程。維納斯的謎便在此解開。而那只沈睡的帽子,也正恰恰如蛹。

創作,或者簡單的說:塗鴉,正是轉化真實與虛構、想像的能力。它,使人得以看到轉化現實的可能性並得以實踐的能力:世界或真實恰恰宛如一只蛹,唯有能動手塗鴉的「手眼協調」者,能發覺讓「生活的無限潛在可能性…從其蟄伏狀態中喚起而進入意識的明亮而強烈的光照中」的秘密:那是使「真實」成為可蛻變的能力。這即是成為創作者之意涵,如德勒茲所說:「做為藝術家亦即意味著作為…生命的新的可能性的發明者。」

在此新世紀,讓我們祝福說:「能動手塗鴉的人有福了。」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丸子的美術課】火車大旅行


(請點入左方flickr網站欣賞小朋友的創作) 96/07/26

連接、串連的概念,再加入其他生活的元素。(順便帶出孩子旅行的經驗)

藉由火車或捷運說明連接的概念:車廂連著車廂,道路連著道路,河流連著河流,將我們送到想去的地方,沿途還會看到不同的風景。

選了兩本繪本:夏天的早晨 / 谷內綱太 、喂!下車 / 約翰伯寧罕
一直都很喜歡谷內綱太的作品,大面清麗的色塊,簡潔的風格,單純清新的表面卻蘊含著無限的想像。另一本也是我很喜歡的作者,而且似乎很多小小孩也都認識他的作品呢!約翰伯寧罕的這本作品蘊含了一些深層的環保意識,如果可以藉著念故事書,讓小小孩自然的體認到珍惜地球資源,那是很棒的一件事。

幾乎很多小男生都是火車迷,一聽到今天是要畫火車,簡直興奮極了!暑假到了,爸爸媽媽也都會帶著小朋友出遊,趁此也可讓小小孩勾起一些愉快的旅遊記憶。

每個小小孩對火車的觀察和經驗都很不一樣,看看他們的作品,就知道每個小小孩關注的經驗是什麼,真的很有趣喔!

我非常喜歡鐵道旅行,以前的景觀工作經常也會接觸到,通常鐵道沿線都是風景最讚的地方,如果台灣的鐵道旁邊可以再闢出一條自行車道,然後種一些可以遮蔭的大樹,應該會很吸引許多自行車和鐵道迷做多元的鐵道之旅吧!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丸子的美術課】小小孩的畫臉課


今天的主題是“面具”,參考了很多書,發現幼兒幾乎都玩過面具。但我的想法有一部份是想延續上一堂課的“另一個自己”。既然美術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那就得先從自己開始,先往內看自己。讓小朋友從小就可以時時觀察自己,這觀察可能是由外而內,也可能是由內而外。古今中外的大畫家,就算畫過無數的傑作,終其一生,最有興趣的主題還是自畫像。自我的主題老少咸宜,永不退潮流!

由於昨天在引導上完全沒辦法帶入面具的主題裡,所以今天一定要想個辦法調整這個部分,越小的孩子對越真實的東西擁有無比的好奇心,如果昨天是讓孩子直接往臉上塗鴉,而不是透過做一個另外的面具,或許就能讓他們好好享受這堂課了。說是面具,倒不如說是畫臉課更為貼切。所以,今天多準備了畫臉的彩膏。另外也多準備了幾張面具和黥面的圖片,還有非洲鼓、非洲的音樂,讓孩子盡量可以融入情境裡。

經過一番引導,小小孩對著鏡子往臉上又塗又抹,還可以想像許多的角色扮演,好像臉上圖了一些東西後,就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可點入左方flickr視窗裡,欣賞上課的照片)不過對於比較內向的孩子,還是需要一點轉化的時間。

畫完臉後的孩子,似乎都很開心,因此決定帶他們出去逛大街,讓外面的叔叔阿姨看看他們繽紛的童顏。新店路平時的人煙稀少,只有幾個阿公阿媽,覺得不過癮,再到7-eleven讓更多人看看,想說也讓他們開心一下嘛!天真的孩子喊著:哥哥!你看我的臉!沒想到那個店員哥哥竟然面無表情,還刻意閃避小小孩的呼喚,唉!

這時就讓我想到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寫過的話:「有時候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在硬化成石頭: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儘管因人因地而有差別,但無一生靈得以倖免。」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文 / Sally Grindley 圖 / Susan Varley


驢子總是在角落邊,充滿智慧的點點頭,嚼著青草。

兔子的家有很多門,牠總是在每一扇門來來回回、蹦蹦跳跳的忙進忙出。

驢子年紀很大了,也知道很多事情。
牠說:我知道為什麼樹葉從樹上掉下來,也知道蜘蛛如何織網,還有,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兔子年紀很輕,很想學習。
牠請驢子把知道的事全部告訴牠。
「好吧!我就把所有我知道的都教給你。」老驢說:「真的很多很多喔。」

小兔子興奮的在草地上跑著、跳著,滾過來、滾過去。
「我會把所有我知道的事情全部都教你,可是,你必需要乖乖坐好、仔細聽,這樣我才能教你!」老驢說。
「我會坐好,仔細聽。」小兔子答應著。

「首先,我來告訴你,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老驢開始說了。
「好耶!我真的很想知道,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但是老驢才開始沒多久,小兔子卻急著想知道土地為什麼是褐色的。
不等老驢說完,小兔子又注意到路邊黃色的小花、紅色的莓果,還有白色的蝴蝶。

老驢有點懊惱的坐下來,邊嚼著青草,邊等著、等著、等著。
小兔子終於回來,然後告訴老驢:莓果為什麼是紅色的。
老驢說:我早就知道了。聽著,我現在要睡覺了。
小兔子說:可是我還沒學到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呀!我真的好想知道耶,我明天可以再回來上課嗎?
老驢認真的說:你必需要乖乖坐好、仔細聽,這樣我才能教你!
「我會坐好,仔細聽。」小兔子答應著。
「好吧!明天我就把所有我知道的都教給你。」老驢說:「真的很多很多喔。」
小兔子開心的跳了起來,然後跑著、滾著,一蹦一跳的穿過草原,回家吃晚餐。

隔天,老驢又開始告訴小兔子,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但是老驢才開始沒多久,小兔子卻對太陽、星星和月亮好奇起來了。
不等老驢把話說完,小兔子早已經一蹦一跳的去追天上一朵朵看起來像狐狸和貓頭鷹的雲了。
老驢失望的坐下來,邊嚼著青草,邊等著、等著、等著。

小兔子終於回來了,牠急著宣布牠的新發現:「有時候太陽出來了,還是能看得到月亮喔。」
老驢說:這我早就知道了。聽著,我現在要睡覺了。
小兔子說:可是我還沒學到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呀!我真的好想知道耶,我明天可以再回來上課嗎?
「最後一次機會囉,」老驢說:「而且你得要乖乖坐好、仔細聽,這樣我才能教你!」
「我會坐好,仔細聽。」小兔子答應著。
「好吧!明天我就把所有我知道的都教給你。」老驢說:「真的很多很多喔。」
小兔子興奮的跳起來
牠跑著
滾著
一蹦一跳的
穿過草原,回家吃晚餐。

隔天,老驢又開始告訴小兔子,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但是老驢才沒說多久,小兔子卻很好奇小鳥為什麼能飛。
不等老驢說完,小兔子跳上了山坡,嘰嘰咕咕的學著小鳥唱歌,使力的揮著腳,想學小鳥飛。
老驢真的很懊惱,邊嚼著青草,邊等著。
等著,等著。
小兔子始終沒有回來。

老驢準備睡覺了,牠看著草原。奇怪,怎麼不見小兔子的蹤跡?
老驢有些擔心了,決定去尋找小兔子。
老驢慢慢的往草原走去,走到黃色的花叢前,往裡面探頭找,小兔子不在花叢裡。但是,老驢看到蜜蜂正忙著從花蕊上採花蜜。
「啊,我從來也沒注意到,原來,蜜蜂是用腳來沾花粉的」老驢自言自語著。

老驢再出發了。牠輕快的走著,偶爾抬起頭來,牠注意到一朵朵看起來像綿羊一樣的雲,正飄過天空。
「好久沒玩這樣的遊戲了。」老驢笑著說。
老驢來到兔子剛剛跳上的山坡,小心翼翼的看著四周,沒有人在看牠,老驢快步往下衝。繼續衝,享受著涼風輕拂過耳邊和全身。
「好久沒有這樣舒服的感覺了。」老驢開心的笑著說。

老驢發現小兔子正靜靜的坐在花叢裡。
「噓……」小兔子對老驢說。
「我正擔心你呢,你在做什麼呀?」老驢說。
「我在數瓢蟲身上的點點呀,你知道嗎?每隻瓢蟲身上的點點都不一樣喔。」
「這~我倒從不曾注意過,我懂得很多,但我不知道每隻瓢蟲身上的點點都不一樣。來,讓我瞧瞧。」

就這樣,小兔子和老驢靜靜的坐在一起看,他們數著每隻瓢蟲身上的點點。
直到好久以後,小兔子打個大哈欠。
「驢子,我出不來了,請幫忙。」
「來,抓住我的耳朵」老驢低下頭,把小兔子從花叢裡拉出來。
「走吧!我們回家。今天,你教了我新知識,明天,我再教你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可是,我已經知道了呀!」小兔子說。
「你知道了?」老驢很驚訝!
「因為,那時候只剩下藍色的油漆嘛!」

老驢笑了,忍不住的跳起來,踢踢腿。笑得滾在地上打個圈。
「這是我聽過最有趣的事。來吧!坐到我背上來,我帶你回家。記住,你得要乖乖做好喔!」
「天空到底為什麼是藍色的呢?」
老驢開始告訴小兔子,關於陽光的折射和空氣中的塵埃等知識。只是,不等驢子說完,小兔子早就睡著了。
「沒關係,等明天再繼續說吧!」老驢微笑對自己說。

2007年7月9日 星期一

【丸子的美術課】蜘蛛織網吃蟲蟲









這是一堂讓孩子自由編織的課,也是造形最基本的點、線、面概念。不過幼兒最主要就是讓他們用自己的雙眼和雙手去體驗,這堂課希望能夠訓練他們的小手抓住繩子來生產出一件作品。

本來的想法是連珠針都想讓孩子自己來決定要插在哪裡,但上了課才知道這樣會讓整個過程太複雜,所以我還是先隨意的幫每一片保利龍板插上珠針,單純的編織就好了。

這堂課上完發現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引導的部分除了蜘蛛網,還有蠶寶寶,然後再衍生出各種布料的編織,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再詳細介紹原住民的編織,引導的內容可以是非常豐富的。不過小小孩還是將內容單純化會好一點。

保利龍板和珠針應改成木板上直接釘上鐵釘,這樣就不會讓孩子在編織時還要應付跑掉的珠針,這樣的狀況會讓孩子有挫敗感,單純編織的原意也會因應付別的問題而變的複雜。

很有趣的部分是孩子往往會在我安排的一整個過程中脫軌演出,自己創造出自己的玩法,例如抓著一團打了結的繩子,來回的拋出又收回,模擬釣魚的模樣。也有些小朋友會先用畫筆把插在紙上的珠針(蟲蟲)一個個圈起來,這樣他們才看的到蟲蟲在哪裡。這些都不是在我預想之內,但卻是孩子最珍貴的創意。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丸子的美術課】黑與白




今天我想要傳達“對比”的概念,黑/白、輕/重、大/小、多/少,這個概念是從繪本「月亮看見什麼」裡聯想到的。一張圖畫得構成元素裡,很多是這樣的形式概念,因為底部的黑才能讓亮色系跳出來,線條與形體的結構也有著各式各樣群聚與分散的節奏變化,這些對比與形式的變化則依著創作者的心跳脈動隨之流動,因而讓作品有了生命。

但面對3~4歲的孩子,要傳達這樣的概念有著很大的困難度,但持續玩了幾節課的不同媒材,雖然這樣的構想在傳達的過程裡很容易讓教學者感到挫敗,但我覺得還是有傳達的必要,這樣的概念或許有機會成為頓悟的養分。而這也可以讓教學者不斷練習如何引導孩子將畫畫作為一種情緒表達的出口。

還好,孩子的反應沒有想像中的無感,只是缺乏持續的耐心,我想下次如果以更生活化的例子會比較吸引他們。

概念傳達完,我要他們在黑紙與白紙上用不同顏色的蠟筆來體會兩者的差別,其實他們不像我想像的真的毫無概念,有些馬上就知道黑只要用白蠟筆或亮一點的來畫最清楚,有些則比較不那麼在乎。不過我覺得都ok,都是很好的過程。

後來比比媽建議可以讓孩子塗大黑板,孩子看到大黑板簡直樂不可支,開始比誰可以畫得最高,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最高(真是欣賞小小孩的這種自信),不過可能因為太好玩了,小孩搶著玩板擦,搶著搶著就吵起來了……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丸子的美術課】五歲柔杏的畫



這是五歲柔杏的畫,這個年紀的畫似乎已有一些具象的輪廓了。也較能讓一般大人們欣賞,溝通之間似乎可以有了橋樑。但柔杏的畫不只是符合這個年紀的水準而已,我覺得柔杏特別之處是他的用色活潑大膽,而且說什麼都能立即把東西的特點迅速描繪出來,還可以說上好幾個故事。感覺的出來是個快樂的孩子。

柔杏來上課不久,之前也沒上過任何畫畫課,因為他的爸爸很喜歡畫畫,常常和柔杏一起玩畫畫,或許柔杏遺傳了愛畫畫的爸爸的基因,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父母輕鬆快樂的陪伴,讓她覺得畫畫這件事真是愉快。柔杏的畫沒有太刻意的指導,而是自然發展出來的。每個小孩都有各自的發展階段,爸爸媽媽其實不必太擔心小孩畫不出什麼東西來,年紀到了,小孩的視覺與肌肉發展到達一定程度時,自然就會有具符合年齡階段的表現了。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給予太多應不應該的批判而壞了孩子畫畫的胃口!

就如資深畫家雷驤所言:「不用給小孩太多的技巧訓練,比如說臨摹,『畫得像』這件事,因為,隨著小孩的生理發展,以及客觀環境的轉變,孩子自然就有看到、學到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身旁有沒有一顆愛孩子的心,而不是在孩子畫畫的一開始,就評斷孩子的畫,造成孩子認定自己『不會畫』。」
幼兒最需要的就是盡情的遊戲與大人的關愛和陪伴,幼兒的畫畫課,就是放下想讓孩子成為畢卡索的想法,提供一個安心遊戲、畫畫的環境。玩得夠、畫得夠的小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兒童畫的發展階段


各國兒童的繪畫形式,發展階段都大致相同,只有題材各具地方特性的差異。此處要分述的發展階段的年齡是按一般性勉強劃分的,實際情形視個別兒童的教育環境而稍有差別,有些發展的快,有些發展的慢,但不能因此作為智力的評價標準,因為兒童的天賦才智不是從單一方面可以判定的。

塗鴉期
約由九個月大,可以捏筆桿的嬰兒期開始至二歲的幼兒期。
這時期的繪畫活動,是由嬰兒拿著東西揮舞的遊戲而來。是比較簡單、機械、富於重複的節奏動作,不表現任何意念。這時期的畫面以點、線為主,即反覆的縱線、斜線、亂點、及慢慢演變為大小不等的弧線、圓圈圈。動作的操作由臂部運動進而到手腕的運動。這時期的活動有兩種意義:
一﹑舒展筋肉運動,開闊心胸。
二﹑學習由大腦指揮操作(譬如指揮手臂的塗鴉畫在紙的範圍內),第一次開始從事「生產」。

象徵期
二歲至二歲半或三歲之間。
知道用語言的符號幫助思想及表達意願。這時的繪畫活動是「有意念的塗鴉」,雖然無法把握形象,但卻想表現什麼。愛對自己的塗鴉命名,或先命名再塗鴉,畫一些大小圓圈,或模仿父母的文字書寫動作,懂得以一個單獨的線條來命名一種東西。所以象徵期是幼兒有意念的塗鴉期。

圖式期
這是兒童開始懂得把視覺經驗的對象變成心象,嘗試把心象再現於圖畫的時期。促成此時期的因素有三:一是表達欲增加,因語言符號不夠,幼兒多用動作來表達,記憶也用圖形(心象)來儲藏,故圖畫也是他們所愛好的表達工具之一;二是手指肌肉發達,幫助控制筆觸而畫出象形的圖畫;三是兒童圖書的刺激。
二歲半到四歲間的「塗鴉」有意念,有象形了,但象形的程度都很精簡。幼兒對有體積的東西很難領悟很難用雙線在平面的畫紙上表現;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懂得用雙線畫身體、畫條狀的東西。
四歲到八歲(或十歲)間的兒童嘗試以圖畫表現心象,發洩感情,流露願望,成為兒童畫特有的視覺語言,這是最受成人欣賞的階段。

寫實期
八歲以後
,兒童因為已入學,有了團體意識及整體觀念,學習以客觀及知識的眼光去觀察事物,圖象的內容由於心象的記憶逐漸豐富而趨向精確。圖畫的造型已開始步入成人美術評價標準的殿堂了。

節錄自「繪畫與視覺想像力」 / 胡寶林 著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丸子的美術課】我的兒童美術教學處女秀




去年一整年,面對我想做的事一直是處於流浪狀態
內心深處的我似乎知道我該走的道路
我渴望嘗試與冒險,但又很怕夢想幻滅 ....
去年的我像隻無頭蒼蠅般,狂飛亂撞的遍體鱗傷

2007年,我終於開始了兒童美術的教學
東東、采言和比比是我的第一批小小學生
三個小小孩都正處最天真可愛的三歲半
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第一次就有這麼可愛的學生
小小孩的突發奇想常提醒我轉換角度思考每一件事
每個小小孩都是天生的哲學家
兒童美術的教學應該就是不斷發現孩子原本就已聚足的創造力
孩子喜歡以自己的雙手去觸摸、嘗試每一種媒材
不用太多的理論和規範
他們自有自己獨特的大發現

記得以前曾經看過一部英國導演和著名的搖滾歌手合拍的實驗片
導演以機器的生產線比喻人類的社會教育
一開始,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但只要一進入生產線(一開始到學校受教育)
每個人都會被穿上同樣的衣服、換成一樣的表情、對同樣的事情感興趣
到最後也忘了原來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了

孩子剛出生與環境的接觸是那樣的獨特
他們可以單純的觀看一個小葉子、沙粒、遠方的飛鳥而自得其樂
在這裡面,孩子有好多好多屬於自己的見解
雖然面對人類的集體生活,團隊的訓練在所難免
但我希望所謂創作或美術之類的存在
能讓孩子們盡情的嬉戲與創造屬於他們的快樂時光
或許人長大總免不了失去某個部分的自己
但童年這段快樂的回憶卻是一條可以牽引孩子
找回屬於自己快樂的原點。

什麼是兒童畫?


兒童畫是一種遊戲,不完全符合狹義的美術價值。兒童本來就是生活在遊戲的世界裡,從遊戲中學習,從遊戲中宣洩其好惡的衝動幾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在街巷的牆地上,在畫紙上,在衣服身體上;拿著磚石,拿著筆墨塗畫,自由的表現他們的意念,舒展他們的肌肉運動,發洩他們的感情。他們的作品,對他們自己本無好壞美醜的意義,評鑑欣賞都是成人教他們的義法。繪畫的遊戲,尤其對幼兒,像是變魔術般,因為他們只要用手指或筆尖沾沾顏料,隨意在紙上拉動一下便有五彩繽紛的圖畫,就像在生產什麼一樣。

兒童繪畫是富有「生產性」的積極創作活動,同時也是心靈的培養及人格發展的薰陶。在幼兒渾沌初開的生長初期,我們必需培養其「能見的眼睛,能聽從自己的手,能感覺的靈魂」,使其心手獲得協調而成為引導創造智慧的原動力。

節錄自「繪畫與視覺想像力」/ 胡寶林 著

2007年5月24日 星期四

【丸子的美術課】猜猜看我把什麼東西包起來了!


今天比比來得最早,還有20分鐘才到上課時間,比比說要躲到桌子底下,讓等一下來的小朋友找不到。小朋友對於躲貓貓或捉迷藏這類的遊戲永遠是樂此不疲…..。第二個來的是東東,東東只看到比比媽媽,大人誘導著東東找到桌子底下的比比,沒想到竟讓比比很不高興,大聲哇哇哭了起來!然後東東也很不高興。遊戲也很容易樂極生悲啊。因為比比很不想讓人找到的,他很想再多躲一會兒。小孩的世界真是直接的可以,這一刻高興就笑,下一刻不高興就哭,小小孩的世界就是這麼哭哭笑笑的度過每一天,有時正當大人們害怕小鬼不知還要拗多久時,其實他們早就忘掉前一分鐘的不愉快了。

拿出我準備好的水果,讓小朋友先嚐嚐看,然後再猜出是什麼水果,然後再猜猜被我包起來的水果,哪一樣水果是哪一個形狀。小朋友平常應該都蠻常吃水果的,幾乎都猜對了。小朋友和水果的世界竟如此相近!我把包起來的水果一一拆開來,那種感覺很像在拆禮物,有種驚喜的感覺,或許下次可以再依著這個想法繼續延伸發展不同的教案喔。而今天的主題是包東西,因為要誘導孩子們做紙黏土,算是又認識了一種新的材料,也要孩子試著動動自己的小手,訓練小肌肉的靈活度,同時也試著掌握每一種東西的形體。

小小孩的反應常是在我的意想之外,畢竟我已經離這個年紀太久遠了,必需再花點時間來揣摩小小孩的內心世界,這段時間以來,我大概略知一二,脫軌演出也算是家常便飯了!

我要傳達的概念是把東西“包起來”,比比和東東基本上都還能理解我所說的,就是小思元,總是逆其道而行,他不斷把紙黏土往瓶子裡塞,塞塞塞不斷的塞,還拿的小棍子拼命往裡頭壓,看他玩的那麼高興,也不忍心制止了,只能不斷提醒他,這樣不是“包起來”,是“塞進去”喔!不管他懂不懂了,反正就是提醒他,希望他有一天頓悟囉!

我先示範一下怎樣是包起來,於是包了一支湯匙,東東馬上就跟著我的樣子也包了一支湯匙,還好這個部分無關創意,比較是概念學習的部分。比比也包著東西樂此不疲的,他說要把東西包起來讓大家猜不到,一副神秘兮兮的樣子,比比很喜歡玩黏土,他非常喜歡手的觸感,我想黏土應該會帶給他很大的滿足感。東東似乎也玩得很快樂,不斷的壓模做出兔子、大象、海豚等。我也壓了一些送給小思元,他很高興的拿給媽媽看。我又示範了用泥條法來包瓶子,就是把黏土滾成一條長長的,不經意的就說出了“蛇”,小朋友聽到,馬上就開始討論蛇怎樣怎樣的,比比還做了一條長長的蛇,然後又把他切一切,說要煮湯,小思元喜歡湊熱鬧,也說要殺蛇,不小心就拿起桿麵棍亂揮一把,急的我趕快提醒他不能如此。

小小班的孩子似乎都玩得蠻愉快的,就連小思元終於也用心做了桿麵的動作,對他來說這是很大的進步呢!比比雖然最後的成品不多,但過程中他已經變化出好多好多的東西了,想像力的運轉過程已經算是很完整了。東東的成品最多,他也很高興自己今天做了那麼多。

輪到中班的佑佑和佳琳,今天威倫和采言都請假。每次上完小班,我的心情就輕鬆不少,因為稍大一點的孩子真的比較好溝通,其實小小孩最需要的也只是遊戲吧!其實不需太刻意要他們做出什麼來。同樣的概念在中班的傳達真的會比較貼近我的課程設計,真的比較不費力。

佑佑和佳琳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佑佑想做一隻恐龍,我先幫他把身體做好,然後再詢問他恐龍的脖子有多長,有幾隻腳,尾巴有多長。佑佑應該也算是很視覺型的孩子,他幾乎都能把形體的重點記住,看過他的速寫,簡單幾筆,可是就很容易知道他畫的是什麼。

下課之後幫佑佑的恐龍站起來,下次他看到一定很高興!

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丸子的美術課】洞洞的聯想


這是預先擬好的上課內容:

﹡作品表現的幾種可能:
1. 平面性的拼貼堆疊。
2. 立體式的紙浮雕。
3. 做成具實用性的作品,例如:衣服、帽子、手環等。

﹡準備教材:
1. 試著找出相關聯想的故事。(穿過隧道)
2. 做幾個立體的小山洞。(用紙板做成)
3. 紙板剪出的洞(有星形、花形、圓形、方形、三角形、不規則形等各種形狀)。
4. 找出現實物裡的洞洞。(手提包的提把、脫鞋、嘴巴、眼睛、望遠鏡、手環、杯子的把手、鑰匙圈、開罐器…….)
5. 準備幾張大的白報紙(用手撕或戳洞洞給小朋友看)。
6. 三個呼拉圈。
7. 打洞機。
8. 剪刀。
9. 膠帶 / 膠水。

﹡課程引導:
1. 先讓小朋友的身體鑽進洞洞裡,體驗洞洞的感覺。(身體上的體驗)
2. 在小朋友的山洞上挖出幾個小洞,然後用手電筒照,讓光透入。
3. 拿出幾個準備好的洞洞教材,讓小朋友瞭解洞洞的概念。
4. 用手戳或撕出洞洞,讓小朋友也自己來。

小朋友喜歡其他小朋友還沒來之前先躲在桌子底下像洞洞的地方,小孩聽到躲藏之類的遊戲都開心的很,所以這真的是小孩喜歡的方式。等其他小朋友來了以後,請他們找出躲在教室洞洞裡的小老鼠,於是他們開始找,小孩對這真的很有興趣耶,回想自己小時候也是樂此不疲阿!

有了輕鬆愉快的開場白之後,小朋友也都很輕鬆愉快,其實這班的小孩來上課幾乎都是家長和小朋友都很輕鬆,感覺是來放鬆然後再玩一些在家裡被禁止的遊戲。說是上美術課嗎?他們好像還搞不太清楚哩!不過我覺得我的想法是盡量帶,而我也正在學習如何帶這麼小的小朋友。

我先秀了一下我製作的教具,示範用手打出一個洞洞,然後再讓小朋友自己打打看,我可以感覺那一刻小朋友的心有種雀躍和痛快,但是不是洞洞,他們一點都不在乎。打完之後就迫不及待的把玩桌上的東西,根本不理我下一個步驟正要示範撕洞洞呢。其實他們真的不在乎我想做什麼或我說了什麼,所以這部分以後需要調整。

打洞機對他們來說似乎還太吃力,小手的力氣不夠,也握不穩。所以打起洞洞來有些吃力和挫折,所以有些人玩玩就不玩了。這個部分也可看出小朋友不同的性格,有些個性上比較喜歡挑戰,也很堅持;有些是覺得不好玩就馬上不玩的,有些則喜歡把所有可以塗的都塗滿在手上,最喜歡玩觸覺,用掉了一整瓶膠水還覺得不夠;還有極端的不沾手,雖然也很想試試膠水塗在手上的感覺,但過一會就會覺得手太黏了要去洗手;年紀較小的孩子,通常搞不清楚究竟在做什麼,然而探索的精力和膽量則是會嚇壞大人,而且越不允許的事越有興趣,小小孩的探索是創造力的開端,只要在許可範圍之內就讓他們盡情嘗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