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超現實主義的馬格利特


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雷內·弗朗索瓦·吉蘭·馬格利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畫風帶有明顯的符號語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響了今日許多插畫風格。

簡史
馬格利特出生於埃諾省萊西納,是裁縫父親內浦馬格列特(Léopold Magritte)的長子,母親則做女帽的銷售。童年時常常搬家,10歲時就開始學畫,1912年母親投河(桑布爾河Sambre)自殺,原因不明。當其母親的屍體被撈上來時,馬格利特當時在場,母親浮屍時被衣飾覆蓋著臉部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這令他在1927年1928年所的畫的人物也是被衣布覆蓋著臉孔,包括《愛人》(Les Amants),但他本人並不喜歡這個解釋[1]。馬格利特青年時在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就學兩年,1918年畢業後曾在壁紙工廠負責花紋設計。
1919年,他開始對未來主義奧費立體主義產生興趣,並受到大他十歲的義大利畫家基里訶的影響,開始了超現實主義的風格。1922年他與童年玩伴喬吉特·伯婕(Georgette Berger)結婚。(兩人在1913年認識)
1926年,他開始全職繪畫,並於同年畫成《迷失的騎師》(Le jockey perdu),為第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並在1927年布魯塞爾舉行首次的個人畫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評。這次失敗使他感到鬱悶,於是他移居巴黎。後來他又回到布魯塞爾,與他的弟弟成立一間公司,賺取生活收入。
1927年1930年間,他移居巴黎。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安德烈比圖,並加入了超現實主義者的行列,大量的創造出具有神秘語意的迷人畫作,同時也為許多時裝海報或樂譜封面進行商業平面設計1936年他的作品曾到美利堅合眾國紐約展出,後來又在1965年現代藝術博物館1992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回顧展。
納粹德國佔領比利時王國期間,他堅持留在布魯塞爾,因而與安德烈決裂。在這段時期,他放棄在作品中展現野蠻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後來又恢復了。瑪格利特的畫風變化不大,但也有稍許改變,例如1943年-1944年的「雷諾瓦時期」和1947年-1948年的「野獸派風格時期」等。
晚年的馬格利特定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1967年8月15日胰臟癌病逝,死後葬在蘇哈比(Schaarbeek)公墓
自1960年代起,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眾的高度興趣,更影響普普藝術簡約主義及概念主義。[2]在2005年,他被列舉為「大比利時人」瓦隆區的第九位,在佛羅明區的第十八位。

馬格利特最為代表性的超現實主義畫作為一幅寫有「你看到的不是煙斗」的煙斗畫作。創作於1929年,名為《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此畫經常被用來解釋超現實主義的觀點,並用於書籍和教學上。此外後世的學者認為馬格利特母親的投水自殺[來源請求]對他心理有很大的影響。此點可由他許多關於破碎的女體畫[來源請求]作看出。
Google全球首頁於2008年11月21日Logo改為雷內·馬格利特風格的圖片(由GolcondaThe Son of Man混合製作而成),以紀念他110歲冥誕。

他是一個完美的、技巧純熟的人 ,他通常畫一系列常見的物品,但這些物品在不同尋常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含義。馬格利特也只畫一個不同的蘋果,但又用一個小標題否定它。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Time out 暫時隔離法


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技術長 廖笙光

當兒童還是嬰兒時,爸爸媽媽往往會盡可能地滿足寶貝所有的需求,因此寶貝往往認為父母的想法與自己是完全一樣的。然而,隨著小寶貝開始嘗試爬行、走路、探索環境之後,逐漸出現自己的想法,問題慢慢地出現了。「不可以將東西在地上?」「不是告訴你,不能咬人嗎?」「不要爬到那嗎高的地方?」等,是不是常常從你的口中脫口而出?

對於一些性格倔強,脾氣大,達不到目的就生氣發怒的寶寶,爸爸媽媽常常因此感到難堪。曾經有位五歲的孩子的媽媽跟我說:「當我不願意買零食給他時,他就會在櫃檯前大哭大鬧。在他兩歲的時候我都很有耐心地跟他『溝通』,但是他都不聽。所以跟他說也沒有用啦!用打的比較快」。許多想幫助孩子改善行為的媽媽,用過許許多多方式,但似乎又束手無策。實際幫助孩子的方式並不難,只要使用暫時隔離法就可以有明顯地幫助。
暫時隔離法並非是處罰兒童,而是讓兒童冷靜下來(也可將即將生氣的父母冷靜下來),避免之後情緒反應的產生的方式。特別是對於年齡較小,無法完全理解語言表達的兒童,效果特別的好。以兒童語言發展的觀點,兒童在六歲才會開始完全理解語言中的複合句 (如果…就…;因為…所以…;假如…就可以…),所以千萬不要誤認為自己的寶貝孩子不聽話,只是兒童的語言尚未成熟到理解複合句的程度。當與兒童說明時,盡量使用簡單句,減少否定句與複合句的使用,將可以有較地讓兒童了解,進而達到讓兒童變乖變聽話。

l 運用「暫時隔離法」的基本步驟:

1. 事先選好欲隔離的位置或空間,讓他與玩具或父母保持一段距離。隔離區的兩大基本原則:「安全」與「無聊」。浴室如果有放玩具的話,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曾經有小朋友在浴室裡將所有的衛生紙,放進馬桶裡看看會不會融化的遊戲,你可以想像出媽媽將浴室打開時的表情的吧!通常是在空間的角落放一張特定的椅子,四周沒有物品,但可以看到父母。記住我們是在「暫停」兒童,不是要讓兒童罰站。

2. 選定一項困擾行為做為執行暫時隔離法的對象,例如:出現尖叫、頂嘴、吐口水、躺在地板上耍賴、摔東西或攻擊行為。一次選擇一個困擾行為,當兒童學習會一個以後,在練習另一個,效果比較顯著。

3. 一定要使用兒童聽得懂的話,事先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會暫時隔離。例如:「大聲叫叫,要去紅色椅子上坐坐」。千萬不要用跟國中生說話的方式:「如果你等下大叫的話,我就要處罰你到那邊紅色的椅子上去隔離3分鐘」。我可以跟你保證,絕對沒有小朋友聽得懂你在說什麼如果聽得懂,也只是被你很兇的口氣嚇呆了。

4. 當特定的困擾行為的出現時,應立即執行暫時隔離法(靜坐)。這裡所說的困擾行為是持續出現,一直尖叫不停或故意尖叫,如果在提醒下可以自己控制不尖叫,則不需要執行。因此,在執行前爸爸媽媽的態度一定要一致,不能一個執行的很嚴,另一個很鬆,不然兒童往往反而會被搞混。

5. 執行暫時隔離法時,應避免出現太多的口語說明或講道理,而以簡單、明瞭的因-果(例如:尖叫-靜坐)代替,將說明縮短在10個字以內。並且在最短的時間,最好在10秒內,將兒童帶到隔離的椅子上坐好。

6. 在執行初期,孩子容易出現抗拒、生氣、哭鬧、尖叫、攻擊等反應。此時,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千萬不可以生氣。堅持兒童必須留在靜坐位置上,並靜靜地看著兒童的眼睛,等待他激烈的情緒緩和下來。避免兒童的表現影響自己的情緒及態度。在隔離的過程中,父母只要安靜地在旁邊陪著兒童,千萬不要急著跟兒童解釋原因。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在情緒起伏時,都不可能會聽別人在說什麼的。過多的解釋與對話,反而會拉長情緒穩定的時間。

7. 整個隔離時間的計算,以孩子願意接受靜坐,同時無其他反彈情緒或抗拒行為出現時才開始計時。父母可以將計時器放在兒童看到,但拿不到距離放好。當兒童已經可以靜靜坐好,建議父母逐漸拉開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直到計時器響起再回來。暫停的時間依孩子的年齡而有不同的考量,原則上每一歲增加一分鐘,例如四歲四分鐘、五歲五分鐘。

8. 當靜坐結束之後,向孩子詢問被暫時隔離的原因是什麼。盡量鼓勵兒童自己回答,如有不足的地方,再由父母補充完整。同時原來在進行的活動(例如收拾玩具),也要在說明完全以後,讓兒童繼續的執行。
9. 通常在執行第三次時,兒童就可以了解隔離的意思。這時可以請兒童自己椅子上坐好,靜靜等到時間到達,再回來原來的遊戲。

「暫時隔離法」是協助兒童降低不適當的行為,了解外在的社會規則,而不是處罰兒童。使用隔離方法來處理孩子衝動性、難以控制的行為比較安全、有效,而且不會對孩子產生感情上的傷害。隔離可以協助兒童練習將自己的過於激動的情緒安靜下來,而不是使用生氣的方式來表達慾望。記得隔離的過程,不要跟兒童爭辯也不要表達你的關愛。當兒童表現出困擾行為時,採用暫時隔離法,被父母「晾」在一邊不加理睬,能很快讓孩子冷靜下來。當孩子明白自己被孤零零地扔在一處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很快就會記住這是為了什麼!

最後還要提醒父母,在執行「暫時隔離法」時,千萬了解每個人都「愛面子」,兒童也不例外。因此當隔離結束以後,只要兒童可以說出隔離的原因就好了,不要強迫兒童一定要道歉。當人們被強迫要道歉時,可能會被引起不必要的情緒反應,使得隔離的效果大打折扣。

kidsdevelo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