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孩子老是畫重複的圖案該怎麼辦?


幾歲的孩子最容易畫重複的圖案呢?

孩子為什麼要重複的圖案呢?

通常6~8歲的孩子最容易畫重複的圖案,因為畫重複的東西,讓孩子覺得熟悉、安全而有成就感。這是因為孩子經過了塗鴉期、命名期的探索,終於創造了可以表達自己的圖案語言,所以孩子喜歡陶醉滿足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裏。這樣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經年累月總是如此,就讓人不得不擔心懷疑?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先確定孩子是否一成不變,我們可以把孩子半年來的圖案,拿來仔細觀察,如果發現同樣一個圖案,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任何改變,沒有更精緻,沒有更豐富,沒有變化,這就表示孩子真的沒有進步,它只是陶醉在固有的創造中,沒有更多地觀察、想像與創造。相反地觀察的結果是,孩子在同一個圖案中加入不同的點綴與裝飾, 圖案的面貌更豐富,具有多樣性,這表示孩子的觀察、思考以及創造力,都是靈活流暢的,這當然是很好的發展,不屬於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確定孩子是屬於已經不再進步的類型,那麼該怎麼辦呢?在兒雅芽親子工作坊的教室裏,我們通常採取多重思考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孩子決絕這個問題,這個策略可以讓孩子從已經熟悉的圖案經驗中,很快的拓展出新的圖案語言。父母親在家裡可以把孩子畫過的圖案,用另外一張紙,覆蓋著二分之一,再讓孩子銜接另外一半的圖案,如果孩子畫的還是和原來一模一樣,這就證明孩子真的沒有思考。我們可以再拿另外一張紙,覆蓋著另外的二分之一,並且鼓勵孩子:這一次我們把它變成不同的東西,想一想可以在這個圖案上加些什麼?或是可以把什麼東西換個位子,試一試看有什麼不一樣。經過幾次的訓練,孩子會體會到改變圖案的方法,一旦孩子領悟到這個方法,就很容易創造出新的圖形。(續半形教學的用意)

/ 自主美勞 蘇宏生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續半形課程說明


今天大班的課程進度是第三堂的續半形
什麼是續半形呢?

由於5~6歲的孩子經歷了之前的幼兒塗鴉,進而慢慢畫的出形體,為畫出的東西命名,到現在隨著手部肌肉越趨發展成熟,還有生活範圍的擴展,此時兒童很輕易的就可以畫出一些具體的圖形,這些具體圖形帶給孩子自信與成就,然而,面臨的挑戰是持續的擴展與改變,因為孩子很容易會陷在目前的成就裡,而不管這些圖形勢自發創造或是模倣來的符號,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引導,很容易因此停滯不前,怎麼畫都是一樣的圖案。

當然,對於孩子短暫性的執著,大人其實也不須急於扭轉與改變,適度的尊重也是相當重要,這等於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是重要的!!

自主美勞採取的方式就是續半形的引導,提供一些輔助的符號,讓孩子運用在自己的圖面上,進而產生出新的圖形,我們只提供原料,但不會告訴他比例該是多少,要放在哪個位置。

而且每一種方法都必須累積至少三次的學習經驗,而且材料簡單,有助於思考,這是形的部份。

現在以柏雅的圖為實例,讓家長們能夠更清楚這個概念:

記得柏雅第一堂課時覺得好無聊,在運用上可能還有點陌生而不習慣

第二堂課開始,慢慢畫出興趣了,從柏雅的臉上也可看到一種成就感

今天第三堂,柏雅越畫越順手,本來只有一個人物,慢慢擴展成人物和背景

還發展出內包式的運用方法,會把圖案放大或縮小來運用

將一個像果實的元素複製好幾個來用

每次的續半形之後,會再給空白紙張,讓他們延續之前創造出的,複製運用在空白紙上

雖然一些基本的形沒有很大的改變,但有一些微小的經驗正在改變,就從第一次到第三次,就有很不一樣的變化囉。不過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有的變得快有的變得慢,無論如何,都必須尊重孩子的速度喔~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芭比和丸子的神奇寶貝


part1:
從一小搓黏土開始
用手感覺黏土
把最近的心情或是一個特定事件的感受揉進土裡
順著自己的感覺來感覺
然後覺知黏土的變化過程

將之前的過程和人分享
但避免用語言表達
而用肢體或表演的方式來傳達
表達過後
再感覺一下現在黏土將回歸到如何的呈現
將他做出來

part2:
拿出另一搓黏土
為自己製作一個貼身寶物

照片1,2 是芭比的 / 3 是丸子的神奇寶貝

手邊有黏土的話,試試看吧^^

歡樂繽紛的墨西哥亡靈節

昨天藝療社介紹墨西哥的亡靈節,一開始我們先討論對死亡的看法,在台灣,大部份人對死亡都會抱著一份禁忌,不太有人喜歡討論這件事,對死亡以及死亡儀式這些東西都是負面的印象。如果不走出原本的生長地,看看外面的世界,還真不知有些地方對死亡有很不一樣的看法哩,就像墨西哥的亡靈節,有點像是我們的中元節或清明節那樣,可是他們過這種節日的方式是歡欣鼓舞的,把每個骷髏頭都畫的五彩繽紛,充分展現對死亡的樂觀看法.... 

從10月31日起,墨西哥舉國歡度“亡靈節”(也叫“死人節”)。墨西哥的這一節日,既與西方的“萬聖節”有相似之處,又不完全相同。表現了濃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

墨西哥的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說:“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無意義,那麼,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這不但成為帶有墨西哥民族特徵的文化現象,也表現了墨西哥人的價值與哲學觀念。墨西哥人是從古代印第安人的哲學中,繼承了這種對生命的看法。因此,他們歡欣鼓舞地慶祝生命周期的完成,一年一度迎接生者與死者的團聚。每年的亡靈節,就是這樣一種阿茲特加人的哲學觀念和習俗的影響。人們祭奠亡靈,卻絕無悲哀,甚至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意在與死去的親人一起歡度節日。





按照民間風俗,11月1日是“幼靈”節;2日是“成靈”節。人們在墓地通往村莊或者小鎮的路上撒了黃色的花瓣,讓亡靈循著芬芳的小路歸來。晚間,在家門口點上南瓜燈籠,為亡靈上門引路;在祭壇上擺著玉米羹、巧克力、面包、粽子、辣醬、南瓜、甜食、甜點等供品,讓亡靈享用。“亡靈節”祭壇上的面包與平常食用的面包是不同的。不同的形狀又有不同的含義。有的做成“人”形,有的“人”形不帶 “腿”,表示“鬼魂”;被叫做“羅斯凱特”的螺旋狀面包,表示生命的輪回;做成千層餅形狀、並帶有裝飾的面包“奧哈爾德拉”,意在歡迎亡靈的歸來。節日裏,無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戴著面具,穿上印著白骨的鬼怪衣服,在街上招搖過市,表示亡靈歸來。 


在墨西哥,孩子們從小就被告知這項傳統。在墨西哥4年級小學生的《公民知識》課本上,“亡靈節”被列為墨西哥最重要的傳統之一。孩子們從課本上知道:“11月2日的亡靈節是我們為那些已經不和我們在一起的人舉行的節日。這不是一個悲傷的節日,相反,而是一個充滿色彩的節日;人們用食品和其他東西為死者布置祭壇;在公墓裏彈奏音樂,並且寫一些‘骷髏’詩互相取笑。這是西班牙殖民時代以前就有的印第安習俗、印第安文化;阿茲特加人就是這樣慶祝的。” 


報紙上也在“亡靈節”這一天,用整版的篇幅刊登總統、內閣部長與知名人士的骷髏漫畫,配上墓志銘。被畫成骷髏的人也引以為榮幸,表現出墨西哥民族樂觀豁達的性格和對待死亡的幽默態度。在首都墨西哥城,政府有關部門為了展示這種古老的文化,還特地組織各區文化部門在市中心的憲法廣場上搭起各種各樣的祭壇。參加單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挖空心思,把祭壇搭得又漂亮、又富有藝術性。從而表示對民族文化特性的繼承。小商小販也被特別允許在廣場四周販賣各種傳統食品。參觀的人們喜氣洋洋,完全是過節一樣。


雖然墨西哥的“亡靈節”與其他西方國家有相似之處,具有西班牙殖民前的印第安民族與西班牙人的雙重淵源,但是,本質上還是繼承了印第安人傳統,表現出印第安文化特徵,以及他們特有的幽默和理念。墨西哥人普遍認為,這一文化主要是繼承了古代印第安人,特別是瑪雅人或阿茲特加人的觀念。而且來源于現在被稱作“美索阿美利加文化”最發達的時期。雖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受到殖民時代歐洲文化的影響。但是,墨西哥人總是願意把他們所繼承的古老的文明、文化作為民族的特性,來區別于他們和其他的西方國家。這種意識是根深蒂固的。